放生要什么時候,第016集什么時候該放下
1.但是這個時候,我們要提醒你,我們要呼應(yīng)前面的內(nèi)容。我們不得不提醒你所謂的“放下”,意思是:“你不應(yīng)該執(zhí)著于這些法律的名稱?!钡@并不意味著,“所有這些法律在那一刻都會被拋棄?!蔽也皇沁@個意思。因為我們在前面的時候,是在教導大家:在四個面向山的階段,前三個階段,我們一直強調(diào),大家都要修行。為什么?因為你從別人那里聽到的畢竟是你聽到的。然后這些知識,你剛聽到的時候,你想用的時候,你要在記憶里拼湊。就算背過了,這種記憶也不是日常生活中真正經(jīng)歷過的,所以每次碰到境界,還是要回到頭腦中,把它挖掘出來,看怎么應(yīng)用。這不是我們所說的“學習方法內(nèi)化的過程”。
2.在真正內(nèi)化學習方法的過程中,要通過前面三個階段我們講的方式,把名字和外貌的每一個概念內(nèi)化到你自己的心里,成為你自己的一部分。如果一旦我們到了那里,你說我們遇到境界的時候,需要特別去理解和分析:“遇到這個境界的時候,它屬于佛教八苦中的哪一種?”顯然不是。比如我們碰到一個境界,現(xiàn)在想看它的虛假,是不是應(yīng)該回過頭來說,從感覺和思考到一一認識,慢慢開始看,開始說:它是什么狀態(tài),能不能斷定五蘊終究是空的?如果我們有效地看待它們,所有這些事情都必然會在我們的思想之間實現(xiàn)。一旦我們能實現(xiàn)心中的一切,這個時候其實就在我們的展望上了,我們不需要每次都執(zhí)著于名利。因此, 當我們按照這種修行方式向前看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知道,當我們在打坐的時候,當你在打坐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用善知識告訴你:如何參與打坐?還有你打算往哪個方向參與?一旦你知道了如何參與,在哪個方向,剩下的,所有你之前在杰道學到的名字和東西,其實都不需要轉(zhuǎn)載,因為它們會變成妨礙禪定的葛藤。
3.所以我們要說的是,這個東西最重要的解釋——“如筏比喻,佛法要棄”——就是讓大家在參與禪修的時候,放棄這些所謂的功名與執(zhí)著的糾葛,然后在你之前修道的基礎(chǔ)上,嘗試參與善知的方向,讓你有一個起點!所以,我們今天給你講的金剛經(jīng),再一次向你澄清:金剛經(jīng)說的,并不是佛在告訴你:“放下佛法吧!”不要!而是在參與禪定的時候,要把之前學過的這些法門的名字都記下來,然后按照善知識的開悟來參與禪定。
4.我們講完這部分,可以說連續(xù)講了好幾次,基本都把“應(yīng)該什么時候放下?”我們已經(jīng)向你解釋了這部分包含的智慧。最后,在本期節(jié)目結(jié)束之前,我們不妨花一點時間來回顧一下,也就是說,我們先和大家聊聊放下,因為據(jù)說每個人的一生中,其實都會遇到很多大大小小的煩惱。無論你現(xiàn)在的生活有多順利,恐怕心里總有煩惱。況且,隨著此生的進化,畢竟會有很多事情,很多無常的事情也會逐漸進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說眼前的成功并不意味著永遠成功。所以,煩惱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我們在這里說:當遇到麻煩時, 我們反復說,用面朝山的比喻作為解釋,告訴大家如何放下。第一階段是相信自己可以放下。我們給你舉的例子是舉起一個重物,手酸了之后直接放下。這當然也包括我們所說的普通人所說的,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要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這也是我們信的范圍。
5.這部分做完了,下一個階段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無常,觀察我們的身心和周圍的事物都在不斷的進化。所以通過那種觀察,你會擺脫所謂世間萬物的恒常性。當你擺脫了這種失落,你就開始入佛修行真正的佛法原理。首先要實踐的佛教原則,當然是如何擺脫煩惱。我們向你強調(diào)的是,學習解脫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我們說有兩個核心提醒你記住。第一個是如何觀察五云。我們說五蘊是對顏色的感受,最簡單的解釋就是沒有你這么癡迷的自然。所以五蘊的觀察就是你要觀察,觀察,觀察五蘊,沒有你做什么,你執(zhí)著于什么。接下來, 還有因緣法,就是從無明開始對線的細致觀察,知道線,知道名色,知道名色。這種行為觀與吳允空的是互補的,恰好是橫向的時間觀和縱向的時間觀,提供了很好的行為觀。經(jīng)過這兩次觀察,說明解脫的基礎(chǔ)已經(jīng)打好了。
6.下一段是最后一段,也就是冥想。冥想的這一部分很辛苦,但是很值得。在冥想這一部分,我們也提醒大家“冥想絕對不是放下”。事實上,冥想是通過好的知識的揭示,了解這個地方,然后努力去研究它而獲得的。所以我們說:山路的最后一段是最陡的,需要大家的堅持和毅力才能爬上去。一旦翻越,到達德善門,只有打開山門,你才能看到佛陀揭示的各種佛法是多么奇妙。
7.今天繼續(xù)和大家分享“什么時候該放下?”這個主題。
8.前面講過,我們現(xiàn)在講的是“面向山”的比喻。我們現(xiàn)在說的是第三階段,也就是真的要上山修行了。我們說上山修行,要學很多佛法。當然這里面會有很多寶藏,很多法喜,等著大家去體驗。但是,在一天中的這個時候,我們要先告訴你,如果你開始練習,有兩大點是你在這個階段必須注意的,那就是你剛開始在山上練習的時候。第一點,我們說的是“五空”。上一講我們講了吳蘊空應(yīng)該怎么觀察和學習。在這一部分,讓我們?yōu)槟憧偨Y(jié)一下:五蘊之學不同于所謂“身心無常直”的觀察 在前一階段。據(jù)說你必須根據(jù)每一個的內(nèi)涵,一個一個地觀察五蘊的變化。
9.我們說五蘊之中,對于剛開始修行的你來說,最重要的有三個:一個叫色,一個叫受,一個叫思。這三個是你入門最重要的。其他的觀察,比如線蘊涵和知識蘊涵,由于程度和深度不同,短時間內(nèi)很難和你區(qū)分清楚,所以這個就留給大家去學習好的知識了?;蛘撸詈唵蔚氖?,你可以找一個真正信徒的道場,學習什么叫做行?什么是知識積累?那么,你在學習的時候,不妨把剛才或者上次,我記得上次是怎么觀察顏色的過程,接收,思考一個一個的講出來;這時候,你不妨把它用在兩種內(nèi)涵上,即線條內(nèi)涵和知識內(nèi)涵。那時, 對五種內(nèi)涵的觀察會更加有效和充分。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們先告訴你,有五個空元素。我們和你討論的是如何觀察和理解顏色、情感和思想。通過這個觀察,與之前的無常最根本的區(qū)別是,你要能夠通過這個來確認你所知道的,所說的。因為顏色、情感、思想的思想變化,我們了解到以前我們受情感、思想、顏色的影響,我們認為這是真實的情況。事實上,那是一場誤會。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真實,和前一階段的無常不同。我們說這是第一部分,你進入修行必須能掌握的是五空義。這個“空”,我們提醒你的,就是這個“空”。不要把你在大乘經(jīng)典里看到的一切空性直接套用在這里! 我這里跟你說的“空”,是最簡單最樸素的“空”;也就是它不具備你所認為的本性,所以叫“空”。所以,悟空最簡單的經(jīng)驗就是,沒有你認為真實的那種本性,這是悟空最直接的掌握。這是第一個主要部分。
10.你要學的第二部分就是所謂的業(yè)障法。因果報應(yīng)呢?很多人聽到“因果報應(yīng)”這個詞的時候,往往會認為因果報應(yīng)的方法很簡單!是報應(yīng)!我們想提醒你,“因果報應(yīng)”這個詞在佛教中的使用范圍很廣,因為它確實涵蓋的范圍很廣。但是,業(yè)力關(guān)注的是:我們做什么樣的行為,就產(chǎn)生什么樣的種子;那么這個行業(yè)的種子在未來什么條件下會遇到相應(yīng)的命運,然后走到現(xiàn)在,走向成熟。這就是為什么說你之前的所作所為導致了后來的事情。這就是所謂的因果報應(yīng)。有關(guān)因果報應(yīng)的詳細解釋,請向前正覺同修陳先生請教。他曾經(jīng)對因果報應(yīng)有過精彩的解釋。你不妨再找找陳老師的解釋,好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