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哪個地段放生,與福建劉廷誠居士書
3、之前,沒有嘆氣的習慣,近來,不時的,會不由的長長的嘆口氣,是因為天氣變化的緣故嗎?不知道,只覺得那樣可以獲取片刻的喘息與輕松。靜思,股無名的疲憊涌上來,心里多了幾分累意。原來,嘆氣是心感到疲憊,乏力了。
4、肢體的疲憊,多半源于心累。感到心累,其實是自己懈怠的一種狀態(tài)。我們總是在原諒自己那一剎那開始懈怠的:念佛枯燥無味、打坐腰酸腿麻、誦經散亂放逸……累,就成為借口。
5、記得正月拜千佛,雖然兩腿肌肉酸痛不已,卻無有心累的感覺。當然,一時的無累并不難,難的是一世的無累,而支撐一世無累的動力,就是一顆心保持精進的念頭,始終保持不懈的修行。想想佛陀六年苦行,四十余年,不遺余力弘揚佛法,觀音菩薩聞聲救苦,地藏菩薩宏偉誓愿,彌陀慈父垂手接引有情眾生……從這些事跡里,不曾讀出“累”意;祖師大德荷擔如來家業(yè),續(xù)佛慧命,從這些事跡里,仍然讀不出一個“累”字。做為佛弟子的我,有心累的感覺,使我汗顏。不管是為自己生死打算,或做佛教事業(yè)的工作,就體現在“心無累”,不知疲倦者,一定是忠于自己的事業(yè),熱愛自己的事業(yè),視事業(yè)如生命,把事業(yè)融入生命的血脈中,或真心切愿為自己的生死打算,以這樣的精神去完成佛教事業(yè),以這樣的精進心去修行了生死,也許身是累的,心卻是永遠無累的。
6、深深反思,累,不能成為懈怠的借口。如果擁有一顆精進的心,應該是不疲倦的。佛子之心,又怎能輕言說累呢?深深懺悔,愿諸佛菩薩慈悲加持,佛之心永存,不再言累!
7、福建佛學院·學僧園地:好友(心亮)
8、我有一位好友,她博古通今、能說善道,她有時溫文爾雅,有時怒目金剛,她美如西施,財勝首富,她告訴我社會知識,她教會我做人的道理,她引領我修學佛法……
9、每當我走進圖書館,看到一排排的書籍,內心就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寧靜和清涼,煩惱已被拒之于門外了。
10、高希均先生在《讀一流書?做一流人》中寫到:“書中的智慧遠比黃金屋更珍貴,書中的知識遠比顏如玉更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