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哪里放生雞比較好,山西太原千年古剎蘭若寺歷經(jīng)八年完成原址重建
7、太宗立太原寺是帝王崇佛教的典型事例。宋代的契松和尚就對此議論曰:“古者有帝王而入預(yù)佛法者,自東漢抵唐不可悉數(shù)。如唐太宗于崇福寺發(fā)愿稱皇帝,菩薩戒弟子者玄宗務(wù)佛清凈,事其熏修者,是亦佛教而出果奴乎污耶。韓子徒以梁武為尤,而不知辱類,其本朝祖宗此豈有識慮耶?!盵5]
8、值得指出的是,唐太宗下詔建立的太原寺共有五處,它們是長安、洛陽、太原、荊州、揚州等地各置一所寺院。長安太原寺,于咸亨元年武則天外氏侍中觀國公楊恭仁舍故宅所建,后經(jīng)重修,改名魏國西寺。載初元年,復(fù)改名崇福寺。菩提流志與般若三藏分別于該寺譯出《大寶積經(jīng)》及四十華嚴經(jīng),智升《開元釋教錄》、法藏《起信論義記》亦于此撰成。洛陽太原寺,先后改稱魏國東寺、大周東寺,后稱大福先寺。義凈、善無畏、日照、寶思惟、菩提流志等相繼于此從事譯經(jīng)工作,寺中有武則天所書福先寺圣教序碑。荊州和揚州二個太原寺,學(xué)僧云集,為當?shù)卮笏隆?/p>
9、山西并州太原寺因是朝廷敕封,地位很高,非常有名,許多重要的僧人都出自此寺。然而并州之內(nèi)的太原寺為名的歷史不長,之后它被改名為崇福寺。太原寺改名為崇福寺的資料現(xiàn)已不見,沒有直接的資料可以說明。按理說朝廷敕建的寺院,且有重要紀念意義的寺院不應(yīng)該隨便更名,而且沒有很高級別的人指示,是絕對改不了的。但是它最后還是被更了名。太原寺被改成崇福寺,始于何時,不可而知。在當時留下的的材料中,不管是唐代佛教的典籍諸如《續(xù)高僧傳》之類的唐代佛教資料,還是外書如新舊唐書等都沒有記載這件事?!端胃呱畟鳌防镏苯邮褂昧恕疤铺绺K隆钡恼f法,這是宋代人的記載,只是說明這時太原崇福寺還是非常有名的事實而已,并不能代表唐人當時的記錄?,F(xiàn)在見到最早稱太原崇福寺的是不空的奏章,這是在大歷五年,即770年,距武德元年已經(jīng)過了158年,所以它只能說明在一百多年后,人們不再使用太原寺名了,不空稱為“上件寺”,朝廷回復(fù)稱“崇福寺”,可見崇福寺這時還有好幾個名字同時并列。此外,“興國大寺”或“大興國寺”在唐代《續(xù)高僧傳》中有載,根據(jù)前面的分析,使用這二個詞作寺名亦未必不可能,它應(yīng)該是與太原寺同期使用的名字,崇福寺改名后,就停止不用了。
10、在《唐會要》中有載:“(長安)崇福寺在休祥坊,本侍中楊恭仁宅咸亨二年九月二日以武后外氏宅立太原寺。垂拱三年十二月改為魏國寺,載初元年五月六日改為崇福寺。”[6]這是說的在長安建立的太原寺的歷史,時間在咸亨二年九月二日,亦即670年。咸亨年代是唐高宗李治在位的時期,武則天是高宗的皇后。垂拱三年高宗已經(jīng)離世6年,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也不在位了,李唐王朝的大權(quán)直接旁落在武則天后的手上。武則天立垂拱年號的第三年,就急急忙忙的把太原寺改成魏國寺,又過兩年,再把魏國寺改成崇福寺,這種做法是耐人尋味的。但是如果我們看看歷史背景,也許就會明白其中的奧秘。高宗在世時,武則天曾經(jīng)一度出家4年,還俗以后,逐漸攬得大權(quán)。高宗去世以后,武則天最終把大權(quán)弄到了自己手上,但是她不僅僅滿意要做一個天后或皇后,而要做一名真正的女皇,將李氏王朝改為武氏王朝,建立大周王朝。為了這個目的,他一方面組織僧人偽造了《大云經(jīng)》,為改朝換代制造輿論。同時她還親自撰寫《改元載初文》,重新修改了歷法,按古代周朝的歷法改朔,這不能不說在她的內(nèi)心深處,意識到要改變李唐王朝的性質(zhì),必須要將過去的一些痕跡給抹掉,而所有這一切做法都集中在垂拱四年到載初元年兩年的時間內(nèi),第三年,即天授元年武則天最終實現(xiàn)了武周革命,登上了皇位。從這個歷史的背景來看,武則天在短短的2年內(nèi)將長安太原寺連續(xù)改成魏國寺和崇福寺,是有目的的,因為長安太原寺作為“高祖神堯皇帝起義處”,帶上了太多和鮮明的李唐王朝的痕跡,這不能不讓武則天感到難受,是她大周王朝的一塊心病,所以她要在兩年之內(nèi)將太原寺的痕跡抹去,把這座因開國紀念而建立的寺院變成一般意義上的崇福寺,從根本上抹去這座寺廟最初的紀念意義。當長安的太原寺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時,太原的太原寺也應(yīng)該同時消失,所以太原的太原寺也應(yīng)在武周革命的時期,改變了原有的紀念性質(zhì),變成了一般意義上的崇福寺了,也就是說,在載初元年,太原的太原寺改名為崇福寺了。
二、2023年每個月最佳放生日子是哪天
1、順便提一句,像武則天這樣改寺名的活動,并非僅是武氏一人所為,在唐代還可以找出很多這樣的例子。例如唐會昌年間武宗滅佛,武宗逝世后,中宗即位,于會昌六年五月,左右街功德使奏:“準今月五日赦書節(jié)文,上都兩街舊留四寺外,更添置八所,兩所依舊名興唐寺、保壽寺。六所請改舊名,寶應(yīng)寺改為資圣寺,青龍寺改為護國寺,菩提寺改為保唐寺,清禪寺改為安國寺,法云尼寺改為唐安寺,崇敬尼寺改為唐昌寺。右街添置八所。西明寺改為福壽寺,莊嚴寺改為圣壽寺,舊留寺。二所舊名,千福寺改為興元寺,化度寺改為崇福寺,永泰寺改為萬壽寺,溫國寺改為崇圣寺,經(jīng)行寺改為龍興寺,奉恩寺改為興福寺?!敝凶陔分家雷唷UD道士劉玄靖等十二人,以其說惑武宗,排毀釋氏故也。[7]
2、武則天苦心積慮地將太原的太原寺改成了崇福寺,雖然他的建寺性質(zhì)已經(jīng)改變,但是其在佛教界的地位卻一直沒有改變,仍然是當?shù)氐囊蛔钪匾乃略骸6鼗蛯懕綪.4648《往五臺山行記》談道:“在河?xùn)|城內(nèi)。第一禮大崇福寺,入得寺門,有五層干元寺長壽閣?!边@也說明當時崇福寺在太原城內(nèi)已經(jīng)非常有名,為進城之后要第一禮拜的寺院。到宋代以后,此寺仍然是太原寺內(nèi)最有名和最大的寺院之一。
3、唐代的太原崇福寺,曾經(jīng)有過很多僧人住錫,并被書進了僧傳。根據(jù)僧傳,在崇福寺里的重要僧人有:
4、釋洪林,太原人。少履釋門,稟受清化,率志都雅,言晤精穆。住并州大興國寺,整畟貞嚴,希言寡涉,高眾盛德,皆敬而奉之,為世重如此。獨居一室積五十年,賓客送迎足不逾閾。至于僧法制度、道俗二食,身先座首,勵力行奉。不以道德用虧時眾,余則端坐房中儼然卓立,瓶衣什物周正方所,故登其門者不覺毛豎。有問其故,則從容談?wù)?,詞義審當,而不測其心造也。故興國大寺百有余僧,敬異崇仰,有如天岸。[8]
5、釋宗哲,西河平遙人也。稚歲而有奇相,聰穎天資。既尋師范,砥節(jié)飾躬,屬玄奘三藏新翻諸經(jīng)論,哲就其門,請益無替。凡幾周星,備窮諸典,若指于掌,于奘門下號為得意哲,猶隋慧布之題目焉。后因講唱厥義日新,時謂之為“法江”。哲曰:為吾謝此品藻焉,殊不知法海在乎大原矣。所指者蓋浮丘為滄溟也。哲憫學(xué)者不達其意,而師悖哉,乃著義例,寰海之內(nèi)莫不企羨。其如說佛位三事喻中。沼法師言:三點三目,強分上下,勝劣配屬,太成巧誣。哲云:三事俱得,然無名師品量。退而省之,哲其得矣,號之得意,豈虛也乎。沼師所以成余師之說也。[9]
6、釋浮丘,姓張氏,太原人。挺然奇表,慧悟絕倫,于《瑜伽論》差成精博,旁綜群書,言分雅俗,四方學(xué)者,爭造其門。然訥于宣剖,敏于通解,深藏若虛,庸庸品類,多所不知。于時哲公露其頭角,博聞強識之者懼其抵觸,豈況請余乎。哲惟神伏丘之義學(xué),故謂為“法海”焉。[10]
7、釋文爽,不詳姓氏何許人也。早解塵纓,抉開愛網(wǎng),從師問道。天然不睡,縱困憊之極亦唯趺坐,此行長坐頭陀也。[11]
8、釋慧警,姓張氏,祁人也。因能讀通新譯《大云經(jīng)》,經(jīng)中懸記武則天當?shù)赖氖论E,武則天感斯圣莂,遂徹九重,乃詔諷之。則天帝大悅撫其頂,敕授紫袈裟一副,因而出家。氣貌剛介,學(xué)處堅固,充本寺上座。拯頓頹綱,人皆畏憚?;蛴诮帜耙姸娛x片招譏丑,必議懲誡,斷無寬理。后修禪法,虛室生白。[12]
9、釋崇政,姓侯,太原人。神氣沉約,儀容整麗,秀眉廣目,挺志高奇。雖通群籍,所精者《俱舍論》。相國王公縉躬請政宣講,于時談叢發(fā)秀,美曲流音,屬聽無厭。雖移辰歷晷,謂如食頃焉。其剖判尤長,無得形似矣。代宗皇帝下詔,征為章信寺大德,稱疾不赴,終于本院。[13]
10、釋思睿,姓王氏,太原人。夙通禪理,復(fù)貫律宗。慈悲仁讓,忤無慍容。素嬰羸瘵,乃立志法筵,專祈藥上,恪勤不懈,尋見感征,忽心力勇銳,辯猶瓶注。因誦《十輪經(jīng)》,日徹數(shù)紙,翌日倍之。開元中杖錫嵩少問道,時義福禪師禪林密致,造難其人,一言相入,若石投水。既飲甘露,五載而還。趺坐居定日不解膝,遠邇擊問,求其玄理,如堵墻焉。卒于所住院。[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