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刺猬放生能找回窩嗎,刺猬放生能找回窩嗎,烏龜放生的好處
一人放生可以代替全家嗎
“我”也不存在于身體和心念之外,沒有人會認為自己身心之外的某個人或某件物品是“我”。
“我”是建立在身心組合體上的一個概念。既然是組合體,就是相對、依賴其組成部分而存在,沒有獨立固有的自體。又因各組成部分皆在不停的變化運動中,所以整體形成的同時自然處于解構的狀態(tài),不具有常性,且當體即空。然而,人們卻堅信有自在實存的“我”,并由此生出對“我的”的執(zhí)著,想方設法呵護保全。
人如此,物、事亦如此。比如一張木桌的存在,依賴于木頭、釘子、木匠的勞動、我們的覺知和觀念等等。木頭由樹而來,樹由種子、土壤、氣候、陽光、雨露而來,種子由另一棵樹而來……僅木頭這一項,其由來就可以無窮追溯。其他各項亦復如是。可知,平常如一張木桌,也或遠或近地與整個宇宙相關。
任何一法,都或遠或近地以一切法為緣而生住。諸法互為緣起,這是佛教的一個基本原理。懂得緣起,就不難理解空性。
上面我試圖從一兩個比較容易理解的側面簡要地介紹了空性。我們雖然是通過言語、概念、分別心去初步地理解空性,但不要止于言思分別,這些只是路標,是指月的手指,順著它或許可以到達目的地,可以看見月亮,但是路標、手指本身并不是目的地和月亮。
空性不僅是概念,它是人、事、物本身。不論你理解不理解空性,空性都未曾有一刻離開過我們,但空性慧,即證悟空性的智慧,是佛教中獨有的,也是我們需要通過聞思修逐步顯發(fā)出來的。
“你見與不見,我都在那里?!币姷搅耍胖酪恢痹谀抢?,從未離開。沒見到,自是咫尺天涯,相逢不相識。見,要靠智慧,而智慧由戒定而來。所以,人們較為常見的一個誤解,是認為憑世間聰明,靠言思分別,可以證悟空性,而不愿去老實持戒,對治煩惱。
在空性的理解上,另一個常見的偏差是執(zhí)著斷滅,認為什么都是空的,善是空,惡是空,因果是空,修證是空,所以不用行善,不怕造惡,隨心所欲,就是最高明的境界。祖師們一再告誡:寧執(zhí)實如須彌山王,不執(zhí)空如芥子許,要修行者千萬警惕的正是這種對空的邪執(zhí)。
不思善,不思惡,是入定的境界,并且非初學者所能了達,而出定后,仍然要謹慎取舍善惡因果,積累?;圪Y糧,不可荒廢了修行。
北京放生一般去哪里,石家莊放生魚去什么地方最好,烏龜放生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