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放生蜈蚣在哪里,南京的寺廟與教堂建筑文化比較
3、唐末杜牧有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風雨中?!闭f的就是南朝時期南京佛教寺廟的數(shù)量之多。據(jù)記載南京歷史上寺廟最多時達500余所,但由于中國的宮殿和塔閣基本為木架建筑,容易遭到火災和風雨侵蝕的破壞,再加上改朝換代時有意識的拆毀,所以到今天,僅剩10余所。其中最富盛名的當數(shù)棲霞寺和雞鳴寺。
4、建于1870年的石鼓路天主教堂是南京現(xiàn)存最早的教堂,也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教堂。它是由最早來南京傳教的被稱為“溝通中西文化的先驅者”——意大利傳教士利馬竇所創(chuàng)辦的。16世紀末利馬竇曾先后三次來南京,并于1599年在城西羅寺灣購買私宅,略加改造,作為個人進行宗教活動的小教堂。1603年,利瑪竇在朝陽門衛(wèi)崗附近正式建造了南京第一座天主教堂。到了1618年,由于南京教案的原因,這座西式教堂被拆除。晚清時期,清政府在鴉片戰(zhàn)爭中失敗,西方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不斷地侵入中國。1864年,法國傳教士雷居迪隨法國的炮艦來南京復堂,在原佛教古剎寺的廢墟上建堂,1870年建成,定名為“圣母無染原罪始胎堂”,即現(xiàn)在的石鼓路天主教堂。北伐戰(zhàn)爭中該堂遭到嚴重破壞,1928年,國民政府撥款重修。石鼓路天主教堂在外觀及內部結構上模仿了羅馬風的做法,主要采用了西方古代教堂拱頂結構及光纖色彩的傳統(tǒng)手法。由于技術和材料上的限制,該堂的屋頂結構仍然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木屋架,下面用曲線的木構件和灰板條模仿羅馬風的圓拱作為吊頂,雖是仿作,但幾可亂真。如今,該堂已被列為江蘇省重點保護文物。
5、佛教和天主教、基督教發(fā)源地不同、宗教教義不同,因此寺廟和教堂在使用功能上除了上)面所說的共性以外還有不少差異。寺廟的功能分散,由很多建筑分別來承擔,而教堂功能集中在單一的建筑上。
6、寺廟有很多建筑,每個建筑多有自己明確的功能。通常人們在寺廟里燒香拜佛多數(shù)出于自愿,僧侶很少會公開大規(guī)模的宣傳佛教教義。同時寺廟一般帶有園林,其布局及建筑形式具有中國園林的特色,殿堂樓宇、亭臺回廊,小橋流水、綠樹掩映。實際上寺廟兼?zhèn)淞斯┤藗冇斡[的功能。寺廟的園林決定了朝拜點分散,它的觀賞點也散落園中。所以人們在寺里的朝拜、觀賞行為就很“散”。往往是拜了天王拜大佛,拜了羅漢拜菩薩。而且人們不能在殿內過多停留,因為沒有香客落座的地方,只能拜了就走。由于環(huán)境使然,中國的寺廟具有動態(tài)的特點。寺廟里的宗教氣氛雖然較濃,但人們三三兩兩的到處膜拜、游走,可以自由的進行交流,反而感覺寺廟很親切。
7、相比之下,天主教和基督教都會主動向公眾宣傳教義,爭取更多的民眾加入。教堂是神圣莊嚴的地方,通常由牧師定時集合民眾做禮拜,宣講教義,教徒們同時端坐在教堂里,注意力都集中在牧師身上,這樣決定了堂內的活動具有共時性和共聚型,人們沒有自由活動的余地。加上教堂建筑都以單體為主,這一點也決定了教堂不具備游覽功能,不存在動態(tài)的觀賞過程,因此教堂具有靜態(tài)的特點,這與中國的寺廟是大相徑庭的。雖然都是宗教場所,膜拜功能相近,但一個散,一個集中,一個動,一個靜,反映了不同的宗教建筑文化給不同信仰的人們帶來了不同的宗教氛圍,形成了一個放松、一個壓抑的另一心理功能。寺廟及教堂的“形式”比較
8、我國早期寺院大多是由社會上層供養(yǎng)人捐獻住宅改造而成的,棲霞寺也是如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寺院建筑脫胎于住宅建筑,以多座建筑組成庭院,各院之間以軸線串聯(lián)起來,形成建筑群。由于宗教建筑通常比較正式,所以寺院平面多數(shù)呈對稱布局,中軸線上分布著寺院的主要建筑。完整的寺院一般皆為伽藍七堂。伽藍為梵語,即僧園。七堂,專指寺院的主要建筑,是佛寺建筑平面布局的一種制度。伽藍七堂隨宗派的不同而各相異。以禪宗為例,七堂指山門、佛殿、法堂、僧堂、廚庫、浴室、西凈(廁所)。中國佛寺殿堂帶有明顯的民族特色,由數(shù)進四合院組成,有中軸線,兩偏殿對稱,大型的寺院還有廊院。主要殿堂往往采用廡殿式或歇山式,其他殿堂也皆為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屋頂形式。一般常見的功能殿堂有:鼓樓、大雄寶殿山門(或三門)、鐘樓,東西配殿、法堂(亦稱講堂)、羅漢堂、方丈室、藏經(jīng)樓。
9、如上所述,寺廟是作為一個建筑群而存在的,重視建筑之間的外部空間關系。人在同一時間不能把握寺廟建筑群的全貌,而必須按照一定的游覽線路去發(fā)現(xiàn)。整個建筑群具有歷時性,通過給出不同的視線控制點來引導人們的觀賞線路,因而總能獲得“步移景異”的效果。
10、例如,棲霞寺前是一片開闊的綠色草坪,有波平如鏡的明鏡湖和形如彎月的白蓮池,四周是蔥郁的樹木花草,遠處是蜿蜒起伏的山峰,空氣清新,景色秀麗。寺內主要建筑有山門、彌勒佛殿、毗盧寶殿、法堂、念佛堂、藏經(jīng)樓、過海大師紀念堂、舍利石塔。寺前有明徽君碑,寺后有千佛巖等眾多名勝。所有的景色有控制地一個點一個點的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里面的空間是站在山門外時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的豐富和多變。這是中國古典園林的手法,是本土化的產物,這說明佛教建筑文化已遠離了最初的源頭,已經(jīng)完全本土化了。
二、重慶放生兔子在哪里
1、相比之下,天主教和基督教傳入中國的時間不是很長,本土化跡象沒那么明顯。教堂建筑多為單體建筑,注重單體建筑實體雕塑感的塑造,建筑一目了然。這是典型的西方建筑外部空間的處理手法。
2、例如:圣保羅堂造型仿哥特式,尖拱券門,城墻磚砌的鐘樓高聳,墻中部的環(huán)箍、鐘樓頂層的垛堞等部位,嵌以磨光的白石?;浇棠盥诽猛獗碛镁毮ス獾男∏啻u砌筑,入口、建筑轉角、門窗等部位用石材鑲嵌。高聳的尖塔,錯落有致的屋頂、院墻等,給人們精美秀麗之感。
3、以單體建筑為例,寺廟建筑群中的大雄寶殿一般有廡殿式或歇山重檐式兩種。其中,歇山重檐式的大雄寶殿和教堂一樣,內部空間很高,給人一種肅穆威嚴的感覺。
4、以棲霞寺正殿——毗盧殿為例,殿內金碧輝煌,正面神龕中供奉毗盧佛,佛像高6米,加上基座計6米高,兩側供有帝釋、梵天兩菩薩。大殿東西兩側的神位上塑有十八羅漢像,高度都在2米以上,毗盧佛的背面是立于鰲魚頭上的南海觀音。毗盧殿殿后有門為“方丈”門,通向主持“法堂”。其室內游覽線路是環(huán)行的,同樣也是將室內空間有控制地一點一點給人看到。
5、而教堂尤其是基督教教堂不太注重內部空間秩序,但比較注重實體的修飾。教堂里排列著整齊的座位,是為人們做禮拜用的,大祭壇、講經(jīng)臺、洗禮池都在一個廳內,入門一開始就給人看到全景全貌,看到所有設施,看到花窗鑲嵌的彩色玻璃,并立即給人們以強烈的印象。教堂內部空間布局簡單,其游覽線路為一直線。這種空間布局有利于將信徒的目光、注意力集中到一起,這是基督教日常的宗教儀式特點所致。
6、又如:石鼓路天主堂的外形比較簡單,厚重樸實。走進內部,給人較強烈的宗教感染力。內部的空間主要分為三部分,即高聳的中廳和兩邊低矮的側廊,正對中廳的頂端的圣壇,中廳的跨度也明顯大于側廊,形成了主次分明的空間布局。內部結構模仿哥特式教堂的結構體系,中間兩排“集束柱”成了分割空間的手段。整個室內空間也是一目了然。Z@vc+B8
7、看來寺廟的空間除了適應佛教的分散膜拜功能的需要之外,還起到了移步換景的觀賞作用,加強了寺廟“動”的特點。而教堂的空間則強調了一心向神,心無旁騖的膜拜境界,使人們在空靈中,凈化自己的靈魂,顯示了一個“靜”的特點。
8、在采用側窗采光這一點上寺廟建筑和教堂建筑頗為相似。所不同的是,教堂建筑多采用大而長的窗戶采光。例如哥特式教堂的墻體配有高大明朗、用彩色玻璃鑲嵌的花窗,在陽光照耀下色彩斑斕,往往能給人造成一種向上升華飛騰、觸及天國神秘的感覺。又如在基督教教堂建筑中通常有三扇大窗戶,光線射入后將室內設施揉為一體,啟示了三位一體的神秘,這三個方面射入的光線則暗示屬于預言者、使徒和殉教者。
9、寺廟和教堂的光影作用還是相似的,主要是著力渲染神在天國的氣氛上。但不同的是,佛教徒每人必手持香火膜拜,煙霧繚繞,冉冉上升,又是一幅動的景觀。教堂的燭光則靜止不動,只起照明作用。
10、寺廟和教堂通常運用的三維道具為雕塑。寺廟的雕塑大多為佛像。佛像一般很高,立在基座上。通常佛像的姿勢均向前傾,目光與民眾相接。如此之大體量的佛像矗立在面前,讓教徒覺得其人之渺小。和寺廟的佛像雕塑不同,教堂內的雕塑,及教堂單體建筑上的雕塑均和教堂建筑風格特點相一致。例如哥特式教堂內的耶酥像和十字架,均為瘦長型。所不同的是,寺廟的佛教神像都是動態(tài)的,菩薩騎鰲魚,大佛坐蓮花,天王操戈護法,羅漢神態(tài)各異,一派生機。教堂中的神像都是靜止的,耶穌不動,圣母也不動,顯得死氣沉沉。